全国人大代表吕国悦:加快完善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打通民生堵点
转自: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柳姗姗 通讯员 杨萌
“突发重疾急需就医,拨打120呼叫救护车”,人尽皆知。但若非生死关头又确需救护车时,该怎么办?目前,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供给,“黑救护车”现象层出不穷,带来不少社会问题。2024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从根源上令“黑救护车”失去生存空间,切实打通民生堵点,有效消除社会痛点。
吕国悦代表(右一)在工作中。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摄
非急救转运服务,大体包括院后医疗转运(含长途跨区转院)、院后助行转运等。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新医改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逐步深化、医养结合日益推进等,人民群众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以长春为例,调研显示,每年仅吉林大学附属三家医院和吉林省人民医院的院后需转运患者就有近万人次。加上二级以上的33家公立医院和109家民营医疗机构,每年全市非急救转运需求可达2-3万人次。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缺口巨大。” 吕国悦说。
较之急危重症和灾害事故患者的院前转运,非急救医疗转运虽未达到“十万火急”程度,但同样需要具有车载医疗设备及合法运营资质的车辆,需要配备能随车监护、具备医疗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等。不过,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给予明确规定,大量私营救护车在未经任何行政许可的情况下进入非急救转运市场,这些“黑救护车”乱发广告、哄抢地盘、漫天要价,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救护“能力,存在着诸多隐患。“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广阔,针对当前非急救转运市场混乱且存在监管盲点的现状,有必要严格规范、加强管理,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要联合执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吕国悦说。
同时,吕国悦指出,对于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机构中的医护人员执业问题、车辆落籍问题,车载医疗设备购置问题等,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可参照《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院后非急救转运有关工作的规定。
能否打造类似120系统那样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体系呢?吕国悦表示,可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率先开展试点,建立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呼叫号码、统一受理呼叫、统一指挥调度,对急救与非急救进行分类调派和管理,不断满足患者急救和非急救医疗转运需求。
“与院前的急救情况有所区别,院后转运患者及家属有精力和时间对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措并举引导其良性发展,从而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合法权益。”吕国悦告诉记者,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他也将就相关问题提出详细建议。